黄河地质 主要构造体系 黄河地史 黄河演变发展史

2012-05-04 12:12 阅读(?)评论(0)

 

奔腾黄河归大海

长篇连载(28)

 

胡家燕  编著

    

  

奔腾黄河归大海 


目次

第一部:腾黄奔河

    七、黄河地质   1、区域大地构造   2、主要构造体系   3、黄河地史   4、黄河演变发展史

 

 

七、黄河地质

 

1、区域大地构造

黄河流域(图片1107)穿流于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祁连山脉、黄土高原、阴山山脉、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之中。

 1107

 (图片1107)黄河流域地形图。

 

黄河流域(图片1108)横跨昆仑、秦岭、祁连地槽和华北地台四个大地构造区域,或称为西域陆块及华北陆块,以贺兰山-六盘山的深大断裂为分界。区域地貌轮廓和地层发育特征主要受区域构造的制约。

  

1108

(图片1108)黄河流域大地构造图

 

西域陆块包括祁连、东秦岭、昆仑-西秦岭及巴颜喀拉等断块,亦称褶皱带。这些断块呈带状展布,为北西或北北西向,岩层挤压变形强烈,褶皱紧密,断裂构造异常发育,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和小型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侵入(图片1109~1110)。

   

1109

1109

(图片1109)黄河流域中、酸性侵入和小型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侵入。

    

1110

1110

(图片1110)黄河流域中、酸性侵入和小型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侵入。

 

华北地台,亦称华北陆块,吕梁运动形成其基础,经晚元古至古生代的沉积加厚及固结硬化。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东区古陆俯冲,其后又受燕山运动影响,华北陆块产生褶皱和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形成一系列趋近北东向的断块盆地、隆起和断陷盆地,如阿拉善与鄂尔多斯断块盆地,阴山、吕梁山、太岳山、秦岭和崤山等隆起;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和汾渭平原等断陷盆地,以及华北陆缘盆地等。

 

阿拉善高原(图片1111)因地处内陆,又受贺兰山的阻挡,从东南吹来的夏季风很难到达,气候干旱,大部分地方是荒漠,流动沙丘广泛分布。高原上有许多著名的沙漠,如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

  

1111

(图片1111)阿拉善高原。

 

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库布齐沙漠(图片1112),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11122

(图片1112)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库布齐沙漠。

 

 阴山山脉(图片1113),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势高峻,脉络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于狼山西部。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

 1113

(图片1113)阴山山脉

 

吕梁山(图片1114),位于山西省西部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太原市境内,是黄河与其支流汾河的分水岭。

  

1114

(图片1114)吕梁山。
 

太岳山(图片1115),又称霍太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连沁潞高原,西降汾河中下游谷底,晋中、晋南盆地之上,呈南北走向,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海拔2566.6米,重峰叠峦,逶迤绵亘,高耸入云。

  

1115

(图片1115)太岳山.

 

秦岭(图片1116),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1116

(图片1116)秦岭主峰太白山。

 

崤山(图片1117),或称三崤山、二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黄河与洛河之间,绵亘着东北~西南走向。山峦重重、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原川并存。属秦岭山系。

 

1117

(图片1117)崤山。

 

银川平原(图片1118),又称宁夏平原,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两岸,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118

(图片1118)银川平原。

 

河套平原(图片1119),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特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海拔1000公尺左右。

  

1119

 (图片1119)河套平原。

 

汾渭平原(图片1120),汾河平原渭河平原的总称。两个平原通过汾河、渭河注入黄河的谷地连接一体。平原是由汾渭地堑经汾、渭二河冲积而成。因此延伸方向与汾渭地堑走向一致,均呈狭长形,平原宽窄不一。

  

1120

(图片1120)汾渭平原。

 

华北陆缘盆地(图片1121),黄河下游所在区.地质构造上属华北陆缘盆地.盆地底部是由埋藏在地下深部的隆起和凹陷构成.这些隐伏构造对地表地貌形态和河流的展布方向起着直接的影响和控制作用.黄河在华北平原的流向和它的多次改道,以及改道方向和范围都与下伏的隐状构造及其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121

(图片1121)华北陆缘盆地。

 

2、主要构造体系

黄河流域主要构造体系包括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两个纬向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经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河源地区的歹字型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

天山-阴山带和昆仑-秦岭带是两条一级纬向构造带,其间是相对稳定的华北地块。阴山及其东延部分被新华夏系改造,方向略转为北北东,构造带主体由乌拉山复背斜及较大的挤压断裂带组成。分布有古老变质系和部分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并有花岗岩及超基性岩带侵入。该体系开始于太古代,五台运动奠定基础,古生代后期基本完成,挽近期仍有北亘带。其西段受其他体系强烈干扰,延至青海境内阿尼玛卿山一带,转向北北西,与拉鸡山脉相连。秦岭东段受新华夏系干扰,表现为断续出现,嵩山以东逐渐没入华北平原,至鲁南枣庄一带又出现,继而东延入海。昆仑-秦岭构造带的北亚带多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及部分下古生界岩系组成的复式背斜,挤压极为强烈,地层不整合多次出现,侵入岩发育,几乎各个时代的岩浆岩都有,构成一个突出的岩浆岩带。陕西华县有新生代花岗岩入侵,秦岭北坡大断裂新生代活动强烈,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

 

2)、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图片1122),是流域规模较大的构造体系,展布于黄河上、中游广大地区,夹持在阴山与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前弧顶部在秦岭以北宝鸡附近,宝鸡以东的前弧构造是新月型汾渭地堑,以及关中盆地东南边缘展布的古生代褶皱带,其中汾渭地堑中上第三系至第四系是流域内最厚者,可达4000米,至今仍是构造活动和地震多发区。

 

山字型构造的东翼由一系列大的背向斜组成,如吕梁山大背斜和太原槽地等呈斜列状展布,由于受新华夏系和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和干扰,渐变为北北东向褶皱带和盆地,这些盆地多为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时期形成的重要含煤地区。西翼是以大型褶皱、断裂带和夹在其间的槽地组成,即祁连山脉、循化一贵德槽地、西宁乐都槽地等。

 

山字型脊柱是在古经向构造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一系列南北褶皱带和压性断裂组成,贺兰山褶皱带就是代表。

 

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在侏罗纪前已经有了轮廓,直到上侏罗纪时整个体系发育成熟,到挽近地质时期仍有强烈的活动,尤其是同新华夏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的汾渭地堑。贺兰山和六盘山地区是黄河流域地震最活跃地带之一。

 

1122

(图片1122)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图中红色为纬向构造带。

 

3)、新华夏构造体系

新华夏构造体系(图片1123),分布于东经101°以东,在中下游地区占主导地位。由一些北北东向隆起带和沉降带相间组成。自东而西,在流域内分布有第二沉降带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及第三沉降带陕甘宁盆地等。其中早期新华夏系生成发展于晚三迭纪至侏罗纪晚期,主要表现为北35°东走向的斜列式S型构造带,褶皱断裂较发育。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有三四级构造分布,在陕北为由陆相湖盆组成的北东向沉降地带。晚期新华夏主要生成于白垩纪至老第三纪中期。为走向北20°东的斜列式压扭性断裂构造和断陷盆地,如银川-成都构造带为断裂凹陷带。挽近期新华夏系,以总体走向北北东的岛弧形复式隆起与复式沉降地带为主体,在冀晋凹陷地带与祁、吕、贺山字型东翼相重接。

  

1123

(图片1123),图中右部北东向为新华夏构造体系。

 

4)、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

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是一巨型构造体系,又名青藏反S型构造体系。黄河流域西部分布在歹字型头部,即青海南山、拉鸡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等地其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主要由一系列生成于不同时期的S形或反S形复式褶皱和主干断裂组成。该体系于第三纪中叶基本成型,挽近时期仍有强烈活动,岩浆活动亦相当频繁。

 

青海南山(图片1124),祁连山脉中段最南支脉,青海省青海湖西南山岭,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岭”,意为“蓝色湖的岭”,为青海湖与茶卡湖盆地的分水岭。

  

1124

(图片1124)青海南山。

 

拉鸡山(图片1125),属日月山支脉,藏语称“贡毛拉”,意为嘎拉鸡(石鸡)栖息的地方。拉鸡山是贵德与湟中的界山,由西向东蜿蜒,最高峰海拔4524米。

  

1125

(图片1125)夏季六月拉鸡山拍雪景。

 

阿尼玛卿山(图片1126),又称玛积雪山,位于果洛州玛沁县西北部,由13座山峰组成,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

 

1126

(图片1126)阿尼玛卿山。

 

巴颜喀拉山(图片1127),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旧称巴颜喀喇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青色的山”, 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属于昆仑山脉中支东端。

  

1127

(图片1127)巴颜喀拉山。

 

3、黄河地史

 

1)、黄河形成史

古生代距今约五亿年时期,流域范围还是一片水域。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等造山运动,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奠定,许多山脉和盆地已基本形成。

新生代,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地壳发生大面积的垂直升降运动,华北平原沉降幅度增大,青海高原、黄土高原迅速上升,西高东低,三个阶梯的分异更加显著。流域区的地貌形态与现代基本接近,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黄河。

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仍在继续,广大的高原和山区,由于不断发生间歇性隆起而使分割加剧,河谷侵蚀加快。在断陷盆地区,由于强烈下沉,各盆地都曾集水成湖,出现许多规模不等的湖泊。

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流域内保存的主要湖盆尚有河源、共和、银川、河套、汾渭(三门湖)、华北等。这些湖盆,除华北湖与海洋相连外,其余均为内陆型,各自形成独立的集水系统。由于各湖之间河流溯源侵蚀延伸,致使湖盆相互串通。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一百一十五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一百零五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十万年至一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2)、黄河地史变化

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三个阶段: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图片1128),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1128

(图片1128)多石峡位于热曲村东南黃河北南流向段卫星图。

 

黄河水系发育,主要受流域北部的阴山-天山和流域南部的秦岭-昆仑两大纬向构造体系控制,西部位于青海高原歹字形构造体系的首部,中间受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形构造体系控制,东部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影响。黄河曲流潆绕在这两大纬向构造和巨型山字形构造体系之间,从而发展成为今日之黄河,自西向东跨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个地理台阶,东流入海。

 

黄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其甘肃一带普遍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貌起伏微弱,河流湖泊交替;距今二百四十七万年左右,高原海拔上升到2000米以上,山地起伏增大,形成新的湖泊地貌;距今一百六十万年左右,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成为今天著名的中国第二大河此时的黄河还没有今天的长度,其水流以银川盆地为归宿,呈扇形分布。黄河形成后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淤积,形成后来肥沃的华北平原。

 

4、黄河演变发展史

1)、初始格局

地史上的早更新世,黄河、长江都未形成贯通的水系,长江的贯通入海要到晚更新世晚期。

 

黄河水系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源头经古札陵湖、古鄂陵湖向东流入古若尔盖湖,受阻于积石山,未曾通向北方水道。

 

扎陵湖和鄂陵湖(图片1129~1130),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境内,两湖距玛多县40公里。札陵湖居西,湖面海拔4294米;鄂陵湖居东,湖面海拔4272米。长期生息在湖区的藏族人民,根据两湖的水色和形状,称扎陵湖为错加朗,意为白色的长湖;称鄂陵湖为错鄂朗,意为青蓝色的长湖。

 

1129

(图片1129)扎陵湖。

  

1130

(图片1130)鄂陵湖。

 

若尔盖盆地(图片1131),古黄河袭夺前的若尔盖盆地曾长期维持湖泊环境,位于川西北,是伴随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断陷盆地,海拔3400~3600米,地势南高北低起伏较小,现代黄河从西部流入盆地蜿蜒曲折,在接纳源于东南部山区的白河、黑河后折向西北,从玛曲县流出盆地进入峡谷区。

  

1131

(图片1131)若尔盖阿西牧场附近草原。

 

黄河流出札陵湖后,河床开始下切,河面最宽处五、六十公尺,水深一公尺左右,澄清见底。到达玛多城后,河水绕过一列赤红山脉,名叫积石山(图片1132),藏名叫阿尼马卿山,意为黄河之祖。积石山又称为玛积雪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

  

1132

(图片1132)积石山。

 

第二时期,由拉加寺峡谷向北进入古青海共和盆地。

 

青海共和盆地(图片1133~1135),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海拔近三千米的恰卜恰河谷,放眼望去,除河谷地段有零星的村落外,两岸全是连绵起伏的灰色大山,如果不是古生物化石的频频出现,没人相信这个寒冷而干燥的地区曾是动物的乐园。出土了大量剑齿象、三门马、中华鼢鼠、羚羊及鹿科、牛科等古生物化石。在恰卜恰河谷发现的各种化石距今已有二三十万年至一百万年历史。

 

1133

(图片1133)青海共和盆地

 

“恰卜恰”系藏语译音,意为“双河” ,恰卜恰河谷最上端葛禾峡峡口至恰卜恰河下游黄河沿岸附近克木村(已被黄河淹没)之间长约50公里左右的河谷。从恰卜恰河谷沿岸最上端到东南方向的龙羊峡水库北岸之间依次分布的村落和唯一的城镇分别有:葛禾、加拉、吉东、索吉亥、恰藏、尕加、东西香卡、恰卜恰镇、次汗素、萨秀、上下塔迈、达巨乎、上下谢盖、克才、阿乙亥、次汗土亥村。

  

1134

(图片1134)剑齿象牙齿化石。

  

1135

(图片1135)三门马下颌骨残片。

  

第三时期,从刘家峡以下经兰州盆地流入古银川湖。

 

共和盆地与东边的河流还不相通,那一段黄河流入贺兰山旁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古银川湖即今之宁夏平原(图片1136)。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

  

1136

(图片1136)宁夏平原。

 

第四时期,由河曲向南,穿过一系列小湖泊进入汾渭湖盆,受阻于中条山地(图片1137)。

 1137

(图片1137)中条山地。

 

中更新世(约二万五千~二万一千年间),积石、三门以及贵德-兰州之间的一连串峡谷先后形成,才完成全河的连接,东流入海。

 

2)、禹河时期

禹河故道,据《禹贡?导水》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关于下游就是:向东经过洛河转变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图片1138),向北进入华北平原,通过漳河(降水),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都由潮汐河口入海.这大体描述了当时的线路,虽然遗漏了当时大量湖泊、湿地情况及其重要作用,对海域的进退也无记载。

 

黄河下游缺少较独立成型的河槽断面,经禹所治理的黄河,后来被称为“禹河故道”,对河南、河北的勘测研究表明,禹河旧道的沉积物埋深约在50米以下,有的厚度竟达200~300米,证明了禹河的存在。

  

1138

(图片1138)大伾山,位于河南省鹤壁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

 

3)、周秦时期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的东周先秦时期(宿胥口改道时期),今浚县附近,淇河、卫河合流处。宿胥口是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决口处,这时期的黄河演化特点,开始建造堤防系统,人类活动干预加剧,下游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河流由分散的放任漫流演变到较集中的溃决改道,河道开始明显南移,由天津入海改为由章武(现沧县东北,或黄骅)入渤海。

 

浚县黄河故堤从前称万年堤,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鲧堤和禹堤,可以说,中国的堤防建设源于浚县(图片1139~1141)。自黄河在宿胥口改道以来,人们对堤防建设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且看《汉书·沟洫志》所载:“盖堤防之近起于战国,庸防百川,各以自利,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去河二十五里”,双方各离河二十五里筑堤,可见当时我国堤防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到了西汉时期,黄河堤防建设已经相当雄伟,由《汉书·沟洫志》中所载可知,浚县宿胥口附近的堤防已达到四五丈高。

 

浚县境内不仅堤壕村与黄河故堤有关联,还有20多个古村落是由黄河故堤得名的,它们是:张堤、田堤、了堤头、杨堤、咀头、大高村、小高村、胡岸前街、胡岸后街、二郎庙村等。

 

杨韩村遗址(图片1142~1143),地处清丰县西部黄河故道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从宿胥口(今浚县新镇镇堤壕村附近)决口,流经清丰县西部,西汉末年,河道改道干涸。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堤,经清丰县西部北流,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以后,河道南徙。

  

1139

(图片1139)堤壕古道。

  

1140

(图片1140)杨堤村金堤遗存。

  1141

(图片1141)堤壕村金堤遗存。

  

1142

(图片1142)杨韩村遗址全景。

  

1143

(图片1143)杨韩村遗址出土的弥勒石造像。

 

4)、秦汉时期

黄河下游进入地上河(图片1144),决溢频繁阶段也是黄河大决口增多时期。西汉初年,黄河也还比较稳定,唯一的一次泛滥记载是在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十二年) 河决酸枣。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河决酸枣,酸枣在今河南延津县,据《史记·书·河渠书》载: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以后连年决口。

公元前138年平原漫溢、顿丘改道。

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濮阳西南的瓠子决口改道,东南汇入钜野泽,并沿着泗水东南入淮,十六郡遭受洪水危害,公元前109年才恢复。王延世采用竹笼装石(图片1145)“两船夹载而下之”的施工方法,迅速将决口堵复,《汉书?沟洫志》对王延世堵口技术的记载比较明确,“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

公元前29 年(汉成帝建始四年)黄河又在馆陶一带决口,4 郡 32县受灾,淹没田地15万顷,冲毁房屋四万多所,以后经过6次大决口。

公元11年王莽新朝又在魏郡大决口.

 

1144

(图片1144)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流向图。

  

1145

(图片1145)竹笼工。

 

5)、王景治河以后

王景(图片1146),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公元30年(东汉建武六年 )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王景治河以后,公元1~6世纪是禹河最长的相对稳定时期.河道能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只可能是选择开发了一条河线,是当时相对最低洼的又入海最短最近的通道,王景修河后更长年代中分流放淤占主要地位,低河床线路,大分流放淤,直到北宋.

 

 

1146

(图片1146)王景。

 

6)、隋唐时代

公元7~12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人类活动大力干预黄河发育的时代,黄河的中游一段,却成为最主要的水上运输线,经济的大动脉。隋唐时代也是进一步加强黄淮海(甚至长江)互相联通的时代,也是黄河下游开始离海河而并淮河的过渡时代。这段时期是黄河干流河道大体稳定。

 

北朝至隋唐所处的中古时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剧,大量胡人的进入(图片1147),使得黄河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胡化的现象。

  

1147

(图片1147)大量胡人的进入。

 

隋唐时期,黄河水浩浩荡荡,下游地区的一些支流也是水量丰沛,可资舟楫、灌溉之用。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到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 ,隋王朝在利用黄河、渭河进行漕运的同时 ,还修筑了 3条人工河道以资漕运。首先是广通渠的修筑(图片1148)。

 

1148

(图片1148)广通渠。

 

7)、黄河夺淮

从公元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公元1195~1278年(宋朝的83年期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

 

公元1279~1367年(元朝的88年期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公元1288年(元25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公元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公元1344年(元至正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

 

公元1368~1643年(明朝的275年期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

 

公元1644~1855年(清朝的211年期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3代(公元1662~1820年)期间,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图片1149),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流经高宝洼地、芒稻河,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公元1855年(清咸丰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1149

(图片1149)古黄河图。

  

8)、离淮北迁时期

黄河夺淮结束了王景治河后下游较稳定于华北的800年,夺淮后黄河活动于原淮河流域中下游又是800年。南北的大运河、明、清三代逐步修成,战争频频,以水代兵的事件从先秦起就经常发生。

 

公元1855~1948年离淮北迁时期,铜瓦厢决口北徙阶段(图片1150),地平面不断提高,地上河日益普遍,河槽更为提高.明代的记载:河高于地者,在南直隶则有徐、邳、泗三洲,宿迁、桃源、清河三县;在山东则有曹、单、金乡、城武四县;在河南则有虞城、夏邑、永城三县,而河南开封则高于地丈余矣(图片1151~1153)。

 

1150

(图片1150)铜瓦厢决口北徙图。

  

1151

(图片1151)地上河与开封铁塔。

  

1152

(图片1152)地上河与开封铁塔。

 

1153

(图片1153)开封铁塔。

下接   奔腾黄河归大海   长篇连载(29)

 

 

  最后修改于 2020-12-04 20:1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